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每逢分裂,总会出现各路军阀、诸侯或自称皇帝的人,拼命去追求统一全国?为什么中国能够避免像欧洲那样长期分裂成许多小国?把这个问题放在世界历史的视角看,确实很有意思——除了中国,许多曾经的大帝国最终分裂了:罗马、波斯、奥斯曼都曾辉煌一时,后来却四分五裂。但在中国,不论是谁上台——唐、宋的正统皇朝还是战乱时期的军阀土皇帝——最终目标往往都是把全国重新统一起来。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看看“不统一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。回到周朝到秦朝之前的近千年里,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。名义上的周天子并不是真正掌权的统治者;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、法律和行政体系。文化上也很分散:人们更多认同自己本国的身份——“我是齐国人”“我是晋国人”——而不是“我是周天子子民”。方言、风俗、甚至书写习惯都有差异,互相之间缺乏认同感。
领土分裂加上文化不认同,直接的后果就是频繁的战争。春秋时期的争霸就是这种局面的产物:强国为了争取霸权,互相攻伐——你打我,我打他,断断续续打了好几百年。最初的目标不是彻底消灭对手,而是争做“盟主”或霸主,比如所谓的春秋五霸。但霸主地位不稳:一旦有更强的对手出现,旧的霸主就会被取代。要想彻底结束这种争斗,只有把对方连根拔起,吞并其领土和人口,让它永远不能翻身。于是争霸逐步演变成了灭国吞并的战国格局,历经数百年的战争,最终才出现了能够一统天下的秦朝。
展开全文
统一带来的好处很直接:不仅是领土合并,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文化的整合。秦始皇在统一后做了几件事,奠定了“大一统”稳定的基础:统一文字、统一度量衡、统一货币;拆除各国的城墙关隘、修建贯通各地的道路和车轨,使得境内交通连通,不再易于割据。通过这些措施,原本松散的诸侯国网络被转变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,国家的稳定性大大提高。
相反,试图把中国拉回诸侯割据的人注定吃亏。项羽就是典型例子:他推翻秦朝后,试图恢复春秋式的诸侯体系,自立为楚霸王,想做区域性的霸主。但当历史已经把方向指向统一时,重走分裂老路只会引来新的战争和反对,项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从此以后,中国历史不断用事实提醒统治者:分裂容易招致长期混乱,统一更有利于长治久安。因此,许多后来的统治者把实现全国统一作为必然选择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