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五年(200年),赵云因兄长去世暂时离开军旅,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重逢,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忠诚追随。在建安十三年(208年)的博望坡之战中,赵云生擒同乡夏侯兰,并以其精通法律的特长向刘备举荐,展现了识人之明。
真正让赵云名垂青史的是同年的长坂坡之战。在曹操大军追击下,刘备军溃不成军,家眷失散。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敌阵,在万军丛中救出幼主刘禅及甘夫人。虽然《三国演义》中\"七进七出\"的描写有所夸张,但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明确记载:\"云身抱弱子,保护甘夫人,皆得免难。\"这一壮举奠定了赵云在蜀汉集团中的特殊地位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的汉水之战是赵云军事生涯的巅峰。当时黄忠逾期未归,赵云仅率数十骑深入敌境,不仅救出黄忠,还击退了曹操大军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面对追兵,赵云以\"空营计\"智退曹军,被刘备赞为\"子龙一身都是胆也\"。
关于赵云是否被重用的争议,史料给出了明确答案。章武元年(221年),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;建兴元年(223年),后主刘禅即位后,赵云与费观、魏延等重臣同封都亭侯,担任中护军要职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将赵云与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同列一传,这充分说明了其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。
所谓\"刘备临终前叮嘱不可重用赵云\"的说法,在正史中毫无依据,实为后人附会。从赵云的任职经历来看,他始终处于蜀汉权力核心,先后担任过桂阳太守、中护军等要职。赵云之所以较少出现在某些重大战役中,更多是因为其作为\"中军统帅\"的特殊职责,而非所谓的\"不被重用\"。
纵观其一生,赵云以其超凡的武艺、过人的胆识和忠诚的品格,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完美的武将典范。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正是因为其身上体现的忠勇仁义,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将领的全部想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